發表時間:2020[民109]

熱門文章
哪一種運動才能真正對抗肌少症?
發表時間:2021-02-13

Photo by Sriyoga....

想做斜槓青年,先拿回人生選擇權
發表時間:2018-06-22

自從《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

在遭到迎頭痛擊前,每個人都是有計畫的

發表時間:2020-05-30 點閱:1971
Responsive image

Photo by Joel Muniz on Unsplash

 

在遭到迎頭痛擊前,每個人都是有計畫的。——拳王邁克‧泰森

 

人人都需要戰略。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胸懷大略是軍隊將領、大公司高層領導和政黨領袖們的事,但其實在今天,任何一個像樣的組織都不敢想像若沒有策略該如何生存。人類事務充斥著無常與困惑,探索出路困難重重,但相較於戰術層面的計策,宏觀的戰略方法依然是解決問題的首選,遑論那些靈機一動得來的所謂妙招。胸懷戰略意味著擁有高瞻遠矚、掌握重點、治本而非治標、放眼全局而非只見細節的能力。離開了戰略,什麼直接面對問題、追求目標,就只是空談而已。無論軍事行動、企業投資還是政府計畫,要想獲得支持,就必須先有一套可供評估的戰略。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決策顯然比相對循規蹈矩的常規決定更具價值。由此可知,比起那些只會出主意的建言者和負責實際操作的執行者,戰略決策制定者的地位更高。

 

戰略並不是專為面臨生死抉擇、成敗決斷的強國和大公司打造,更多的世俗雜事同樣離不開它。當在實現既定目標的過程中遭遇障礙,或者需要對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有序分配做出判斷時,戰略就有了用武之地。在商業領域,企業執行長負責公司的整體策略,其下的採購、市場、人力資源等部門則各有各的分策略。醫生需要臨床的策略,律師講究起訴的策略,社會工作者則必備提供諮詢服務的策略。至於個人,不管是追求職業發展、承受生離死別,還是填寫納稅申報單,甚至訓練寶寶大小便或買輛汽車,也都需要具體的戰略來協助。事實上,在當今世界,只要是人類活動,哪怕再低微、再平庸、再私密,也不可能拋開戰略而行事。

 

戰略還常常被描述為一場決鬥,一場爆發於兩股對立意志之間的衝突。這反映了「戰略」二字的軍事血統,因此它也常被拿來和摔角比賽對比。同時,戰略也可以被看作使用標準二階矩陣演算法對博弈論所引發的衝突模型的結果。但涉及戰略的情境,極少如此簡單。在拳擊場上,泰森的對手幾乎沒什麼選擇餘地,但如果可以打破比賽規則,允許他從場外找個幫手,那麼他的獲勝機率必會大大提高。可見,與人結盟不失為一種最精明的戰略行為;同理,防止對手採取同樣的對策也很重要。

 

用決鬥來比喻戰略並不恰當,前者進行到最後只能有一名勝者。而衝突是可以透過共同利益,或者另尋搭檔並打造一個獲勝聯盟來解決。不過,鑑於這兩種做法都需要複雜的協商,要讓一般支持者們相信,做出必要的讓步其實很划算、很明智,恐怕並非易事。由此可見,戰略中既包含談判勸說,也存在威脅施壓;既講究心理戰術,也注重物質效果;既要靠言語,也要看行動。這就是戰略被視為核心政治藝術的原因所在。講究戰略即意味著打破最初的力量平衡,從所處的既有態勢中獲取更多利益。戰略是一門打造力量的藝術。

 

對於那些天生的強者來說,運用戰略並不困難。合理利用優勢資源有助於獲得成功。聖經中有句名言:「快跑的未必能贏,強壯的未必能勝。」美國作家達蒙‧魯尼恩(Damon Runyon)對此做了補充,「但下注的時候還得押在快馬身上」。和強者較勁,能讓人在道德品質和英雄氣概方面博得高分,但通常也會降低人的判斷能力和行事效率。因此,在單憑力量對比註定要失敗的情況下,真正考驗創造力的是弱者戰略。善用弱者戰略的人會運用超凡智慧,隨時留意成功的機會。力量較強的一方往往對自身的優勢資源習以為常,其策略不免單調、呆板、力量有餘而機智不足。弱者戰略利用的就是對手這方面的缺陷。善於運用這種手法的典型人物有奧德修斯、孫子、李德‧哈特;而阿基里斯、克勞塞維茨和約米尼則不在此列。前者善於使用欺騙、詭詐、偽裝、迂迴、速度、機智等手段,以合理的代價謀取勝利。無疑,靠智慧而非暴力取勝更能給人帶來滿足感。只是,當對手既掌握著優勢資源又足夠警覺、勇敢、聰明時,問題就比較棘手了。

 

「Strategy」(戰略,或策略)的詞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語。但從中世紀直至現代,有關戰略的參考資料往往將其指向「戰爭的藝術」。像同盟的價值、戰鬥的作用、軍力和計謀的各自長處這些後來被牢牢納入戰略範疇的問題,很早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直到十八世紀晚期,「Strategy」一詞才開始在英國、法國和德國使用,從中可以看出,在啟蒙運動的樂觀氣氛下,人們認為戰爭和其他領域的人類事務一樣,能夠靠運用理性而獲益。這同時反映了戰爭的需求。當時的戰爭因涉及規模龐大的軍隊和漫長的後勤補給鏈,用兵更需要認真準備和理論指導。從前,戰爭的目標和手段也許合二為一地藏在戰鬥指揮者的腦海中,由此人負責構想並實施戰略。漸漸地,這些功能被分解開。政府設定目標,讓各路將領去完成。後者招攬專業人士設計行動計畫,然後再交給其他人去落實。

 

鑑於各種軍事隱喻已經被廣泛而熟練地應用在包括電腦指令語言在內的其他活動領域中,政界和商界領袖們採納戰略思想也就不足為奇了。一九六○年之前,有關商業戰略的參考資料尚且寥寥無幾,直到一九七○年代才漸成氣候,而到二○○○年,它已經在數量上超過了軍事戰略參考讀物。這些管理和商業類著述擴大了戰略一詞的應用範圍。各種組織的計畫和政策,至少是那些最重要的、意義最深遠的,紛紛被稱作具有「戰略性」。很快,人們在思考最佳職業選擇時,也用起了戰略這個詞。一九六○年代的社會和哲學運動鼓勵讓「自我」變得更加「政治」,此舉潛移默化地將戰略引入了更基本的社會關係。

 

企業需要策劃團隊來設定目標,供其他部門貫徹執行。政治家要聘用顧問出謀劃策來贏得選舉。於是,那些在這方面頗有經驗的優秀人才紛紛就戰略原則著書立說、各處演講,傳授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成功訣竅。由此,戰略的興起已經和組織官僚化、職能專業化,以及社會科學的發展結合在一起。這反映出,人們希望透過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方面的專業化研究使世界變得更易於理解,進而更具可預測性。這樣,人們便能夠對當前的環境形成更充分的認知,做出更準確的判斷,採取更有效的行動。

 

戰略家的不斷演化進步,引發人們對他們的種種控制設想和集權架構的質疑。戰略一直被看作是一種自負和一種幻想,炫耀萬事可由菁英人物自上而下地操縱。批評者指出,促成意外結局的往往不是少數人的深思決斷,而是無數的凡人俗事,芸芸眾生雖然無法綜觀全局,但也在各種條件下盡其所能地應對著周圍的一切。這樣的觀點促使人們提出了對分散決策和個體權力的要求。反之,這樣的需求又促使戰略成為人們應付日常生活變化的一種越來越個性化的手段。

 

本書描繪了上述不同途徑的演變過程,從一種極端的嚴格集中規劃到另一種極端的無數個體決策。從中可見,軍事、政治和商業等不同領域在某種程度上一直存在著日益相似的觀點,即最出色的戰略實踐在於令人信服地說明如何將一種不斷發展的形勢轉變為一個理想的結果。一九六○年代末至一九七○年代初,人們開始流行將戰略思考當作一種特殊敘事;當發現一個中央計畫可以掌控大公司,甚至戰爭時,他們的幻想破滅了。認知心理學和當代哲學的發展更是共同強調了建構的重要性,人們可以透過它來解讀各種事件。

 

►本文摘錄自《戰略大歷史》